中国高校首家!中外访客十几万!建成十年,为什么这个博物馆能圈粉无数,想知道吗?| 非常浙师
今天,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是浙师大非洲博物馆创建十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大家一起走进这所博物馆
感受来自遥远非洲大陆的美丽与神奇!
“在中国建一个非洲博物馆,是我多年的梦想。”刘鸿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是非洲博物馆的创始人。早在1990年代就远赴尼日利亚留学的他,一直心心念念这个梦。
2010年,中国高校首家非洲博物馆在浙师大开馆,至今,到访的中国、非洲和世界各地的客人,已超过十几万。
刘教授曾在《非洲艺术研究》一书中动情地写到:“非洲艺术是这块大陆雄阔壮美的大自然的赠礼,也是非洲人民淳朴心灵中流淌着的歌声。”
他对非洲艺术的了解,赢得了很多热爱非洲艺术的中国和非洲朋友们的信任,也正是基于对非洲艺术的共同热爱,才有了郭栋先生、程晖先生、李舒弟先生、李松山先生等的真诚捐献捐展,共同促成了非洲博物馆的建立。
馆藏800多件远道而来的面具、木雕、乐器、农具,花纹精美色彩绚丽的织布,反映非洲真实生活的绘画,让整个非洲研究院有了一种“非洲氛围”。无论对于研究人员还是学生,当不能经常随时地远赴非洲的时候,博物馆无疑就是我们与非洲之间最真实的感知与联系。“所谓扎根非洲、培养非洲情怀,博物馆就是我们建设学科、培养学生,最好的平台和支柱。”
我们在这里跨越时空和距离
去触碰遥远的异域文化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走进非洲博物馆,它已经成为我们传播非洲文化、服务公共外交的最好窗口。
十年来,博物馆迎来了大批政要、官员、教师、学者、学生,中非的人文交流不是纸上谈兵,中非的民心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艺术文化的平等尊重中相融通,非洲博物馆被誉为“展示非洲文明与文化的立体教科书”。
2014年9月坦桑尼亚前总统本杰明·威廉·姆卡帕一行
参观非洲博物馆并举行座谈
我们也带着博物馆走出去,上海、宁波的巡展,良渚的专题展览以及去年杭州市一年一度的文化创意博览会,非洲博物馆也在“一带一路”展区高调亮相。面向市民百姓,让大众零距离接触、欣赏来自非洲的雕塑、绘画,也是博物馆的初衷和愿望。
来自遥远非洲的100多件艺术藏品
一下子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
大家对这些远道而来的艺术品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热忱
你还没有去过?
不知道非洲博物馆长什么样?
非洲博物馆有什么?
如何理解尊重非洲大陆传统文化遗产?
如何认识其超越宗教和神话含义的美学价值?
非洲博物馆不仅有精美的非洲文化艺术藏品,还由来自非洲的博物馆大咖——约罗•迪亚洛(Yoro DIALLO)教授——担任博物馆馆长。约罗教授毕业于巴黎第一大学(索邦神学院)博物馆学专业,从事博物馆研究已逾三十年,是国际博物馆理事会马里委员会前主席、马里国家博物馆前研究员、马里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前第一参赞。
让我们看看他为参观者撰写的《非洲博物馆导览手册·序言》怎么说——
“早在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第一次航行抵达非洲大陆的几十年前,中国就已与非洲建立了联系,但非洲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实物类艺术作品,在中国却鲜为人知。”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有四次到达东非沿海,
最远达今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
此为刘鸿武院长2003年在坦桑尼亚桑吉巴尔王宫发现的
郑和航海图,已绘制出东非海岸与南非好望角。
(刘鸿武院长提供)
1497-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航海路线图。
(图片来源:网络)
Le Musée de l’Institut des Etudes Africaines d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présente une contribution remarquable au redressement de la vérité historique. C’est là où le présent catalogue trouve toute sa justification. Il s’agit de permettre aux visiteurs notamment aux jeunes de connaître et apprécier l’héritage culturel des Sociétés traditionnelles africaines.
博物馆中常设展区的近500件展品,虽然并不能反映非洲博物馆馆藏全貌,但也足以呈现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非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民族志藏品。 这些民族志藏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具有宗教性质的(面具和雕像),展现出非洲不同历史时期各个社会的物质文化。
非洲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木雕(蓦兮摄)
非洲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木雕(刘鸿武摄)
2、纺织物、乐器、非洲货币藏品。
在非洲博物馆展示非洲乐器、面具、纺织物等(崔瑶摄)
3、精美的绘画收藏(挺嘎挺嘎绘画艺术)。
非洲博物馆收藏的挺嘎挺嘎绘画(刘鸿武捐赠)
非洲博物馆收藏的挺嘎挺嘎绘画(刘鸿武捐赠)
L’exposition actuelle tente de présenter aux visiteurs un pan de l’histoire africaine à travers des témoins matériels probant du passé des cultures africaines. Considérer les objets tels qu’ils ont été pensés dans les sociétés qui les ont produits et utilisés, n’exclus pas la valeur esthétique pouvant les définir au-delà (ou en deçà) de leurs significations religieuse et mythique par l’appréhension de leurs formes et de leurs matières. L’exposition tente aussi de donner un sens à ces objets pour inciter le public, notamment les jeunes à les apprécier, à les respecter et à y voir, au-delà d’un contenu symbolique à rechercher, un témoin de l’histoire et de l’identité d’un monde africain culturellement riche et varié.
这里展示的大部分民族志艺术品,在制作和使用它们的地区是具有实用性和宗教性意义的,甚至是非常神圣的。这些物品曾属于个人、家庭、协会或者初创社团。社团加入仪式常以家庭为单位(例如家庭仪式)举行,有时也在村庄协会组织内举行。
这些仪式对所有男性都具有强制性,只是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别,而此类物品本身曾是仪式的一个重要部分。仪式赋予一个人身体、道德、智力和精神的长成以标志性意义,有时是秘密进行的。仪式的举行通常有一个特定周期,每一年、七年或更长时间(某些族群甚至是每60年为一周期),旨在加强社区联系,保护群体并确保其生存。因此,这些物品关联着非洲社会生活,传达人们的信仰和力量,关联着我们对他们的尊重,阐明归属与传承的意义。
巴萨里族男性入会者,卡萨曼斯地区,塞内加尔南部
【本文以下略写为《非洲艺术史(第二版)》】
这些物品从在世界各地流转,逐渐被安置,到现在向公众开放展览,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早已丧失了古老仪式中原有的力量,沦为“艺术品”,或者只是19世纪以来深刻社会文化变革的有力的物质凭证。而曾经使用这些物品的那些古老仪式都已濒临消失,今天,非洲众多面具和雕像的制作通常也只是为了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而已。
非洲木雕历史悠久、种类丰富,非洲大陆几乎所有地区的主要族群都有各种各样的仪式物品、雕像和面具。非洲木雕传统融合了对动物(例如木偶协会)和对人类的观察,在社会、经济、娱乐等方面具有多样功能。在整个非洲,面具与动作、舞蹈、歌唱和节奏紧密相联,也是各种仪式和神话传说的重要元素。
这些小雕像、面具和其他仪式物品的制作工艺过去常常为铁匠所保留。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各种物品并用于各种仪式,定制方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家庭或一个集体。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定制,比如门窗、木质或铁质的锁、房屋的柱子,还有棚屋(就像生活在马里中部的多贡人的托古纳)等。
马里中部的多贡人的托古纳(图片来源:网络)
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并不总取决于工匠的技能或所表现的神话传说。个人、社会组织、村庄,都可以拥有高质量的艺术品。通常用来膜拜的神像不那么容易看到,它们被保存在庙宇圣殿或者家庭私人住宅中,这些膜拜的对象(小雕像或其他)也都只在仪式中出现,很少向公众展示。
符咒型人像,巴加族或那鲁族,长80厘米
(图片来源:《非洲艺术史(第二版)》第148页)
它们常象征着神化的人物、神话的传说、普通人中的天才,偶尔也包括献祭中的牺牲。雕像的形象也常是女性,站着或者坐着,有时还抱着孩子,具有女性与男性生殖崇拜的神话功能。有时,一些雕像和面具会被塑造为人类身体洁净和精神纯洁的神化典范,被塑造为肥沃土地、女性生育能力和母性的守护者,维持部族的凝聚力与繁荣。有时,一些部族还会把雕像和面具用树叶、纤维之类装饰起来。
非洲博物馆收藏的刚果卢巴族立像(刘鸿武院长摄)
有一些面具和雕像会出现在公众面前,如在一些纪念庆典上,在社区重要人物的葬礼上(以纪念死者与生者的最终分离),在占卜时,在田间劳作时(为了让土地肥沃,使伟大的劳动者们热情高涨)……
“阿尔布拉克”面具舞蹈,巴嘎族,几内亚北部
(图片来源:《非洲艺术史(第二版)》第149页)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非的契瓦拉面具。这种面具是西非年轻村民混合社团的象征,尤以曼丁族巴马南(班巴拉)人使用最多,这个民族最主要的社会生活就是农业。既作为过去文化的见证,又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契瓦拉(Ci wara)面具颂扬农业劳作,其名字中,“契(Ci)”就是劳作,“瓦拉(wara)”意为野兽。
非洲博物馆收藏的契瓦拉面具(蓦兮摄)
契瓦拉面具(劳作的野兽)也叫做“羚羊面具”,有时也被称为班巴拉顶饰,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已有许多民族学家对其做过研究。能够佩戴这个面具顶饰的人,一定得是农业领域的“冠军”。
羚羊面具舞蹈,达布拉(Dabuzra),科特迪瓦中部
(图片来源:《非洲艺术史(第二版)》第160页)
你有没有被吸引到?
划重点!你们期待的福利来啦!
转发本条推送参与抽奖
将有机会获得下列文化衫一件(款式随机)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博物馆首批文创产品
根据博物馆三件珍贵藏品而进行文创设计
契瓦拉羚羊顶饰
Ciwara
多贡族诺莫面具
Nomo mask
歌颂美象征美的尼柏面具
Nimbe mask
长按识别下列二维码参与抽奖
赢浙师非洲博物馆文化衫!
关注新浪微博“非洲博物馆ZJNU”
遇见非洲,遇见浙师非洲博物馆